五大连池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全市水体保护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2025年8月22日五大连池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安排,7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深入到老山头国控断面监测点和市污水处理厂,通过听取市政府工作汇报、与相关部门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水体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从视察情况看,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水体保护工作,以河湖长制为抓手,聚焦考核断面达标、污染源头治理、生态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断面水质稳中有升,生态基底持续夯实。一是国控断面稳定向好。讷谟尔河老山头国控断面2025年1—6月Ⅲ类水质比例达100%,较2024年的66.67%大幅提升;南北河终点国控断面2025年1—6月Ⅲ类水质比例也实现100%,较2024年的83.33%稳步改善;2024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考核中,我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明显变好”,较上年提升两档6级,在全省44个生态县中排名第4位(上升39位),获转移支付奖励资金2565万元,充分体现了水体保护工作的实效。二是省控断面管理优化。全市唯一山口湖出口省控断面,由黑龙江省黑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执行地表水Ⅲ类标准。虽因环境本底有机质含量高,高锰酸盐和化学需氧量仍超标(2025年3月、5月水质为Ⅳ类),但省生态环境厅2025年1月已明确断面相关指标不参与水质考核排名,但继续参与水质评价,为科学治理留出空间。
(二)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河湖管护形成合力。全市在落实省、黑河市部署的基础上,制发了《2025年五大连池市河湖长制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清单构建了多层次责任体系:设置总河长2人、市级河长9人、农场森工市级河长8人,乡(镇)级河湖长84人,村级河湖长125人,保洁员86人、河道警长13人,形成“市级牵头、部门联动、乡镇落实”的治理网络;清单明确了11个方面51项任务,覆盖河湖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利用、水污染源头治理、水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幸福河湖建设等全链条,为水体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生态建设亮点突出,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一是河湖治理成效显著。2024年投入1.5亿元实施10个重点项目(包含农村供水、水库养护等),其中治理侵蚀沟275条,建成黑河首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讷谟尔河城区段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二是污染源头治理提速。截至2024年底,4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前完成省“十四五”既定目标,治理率达43.01%;和平镇四平村等5个村污水治理项目、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分别于2025年7月、10月完工,同时申报了兴安乡等5个乡镇11村连片治理项目,资金下达后也即将启动,农村水环境改善基础不断夯实。三是幸福河湖建设领先。打造幸福河湖2条(讷谟尔河、山口湖)、主题公园1个,建成全省首个水利枢纽智慧管理平台,市博物馆获评全省首批水情教育基地,《建设幸福河湖守护水美连池》短视频获全国短视频大赛优秀奖项,承办黑河市级智慧水利现场会,且为黑河唯一创建两个幸福河湖的县市,为全市水生态建设树立了标杆。
(四)监管举措持续加力,夯实水源安全壁垒。一是问题整改彻底。2024年完成了22个省级督察问题、5个省级暗访问题及10个水利部下发图斑问题的整改;2025年完成了7处河道管理范围内河流阻水片林图斑的整改,“清四乱”成效巩固。二是节水项目落实。落实合同节水项目1个,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完成率达100%。三是风险防控到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扎实推进,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保持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6.36%,超出省定任务1.86个百分点,水源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投入1480万元完成双泉镇龙头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应急保护项目,确保地表水考核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65个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国家平台管理;实行常态化生态执法检查,2025年共检查涉水场所40家次,对15家污水处理厂监测全覆盖,发现问题均整改完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全市水体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面源污染源头管控任务较为艰巨。一是农业生产生活易产生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管网覆盖不全导致直排,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部分散户畜禽养殖粪污的随意堆放、农作物秸秆的焚烧等,随地表径流、大气沉降等方式污染土壤和水体,形成持续性污染。二是监测执法存在薄弱环节。农业面源污染源涉及千万农户的生产活动,遍布广袤农田、果园、养殖场,点多面广且隐蔽性强,基层监测设备不足,对隐蔽排污行为查处难度大,传统人工巡查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实现全面覆盖。
(二)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各农场污水处理厂(站)虽全覆盖运行,但2025年一季度监督性监测显示,龙门农场、格球山农场、尾山农场、襄河农场、引龙河农场及沾河的污水处理站,个别时段总氮、悬浮物、BOD等指标超标,进而影响断面水质,对周边水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三)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联动机制有待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与工作要求还不相适应,生态、农业农村等部门及乡镇联防联动不畅,没有形成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管合力。重执法、轻监管现象仍然存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环境污染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四)部分群众对环保意识淡薄。有些群众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是“小事”,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个体农户对多施肥多打农药才能高产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意见建议
(一)聚焦薄弱环节,以更大力度补齐农村污染防治短板。一是强化源头管控与技术赋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引导农户科学减量使用化肥农药;逐步建立畜禽粪便、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体系,建立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同时推广秸秆还田、青贮等综合利用模式,从生产环节减少污染产生。二是构建智能化监管与基层协同机制。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建立面源污染动态监测网络,实现对农田、养殖场等区域的精准监管;压实乡镇、村社责任,鼓励基层组织参与日常巡查,降低监管成本,提升覆盖效率。
(二)聚焦涉水企业,以更实举措推进污水设施稳定运行。一是加强与农场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督促农场对涉水企业采取整改措施,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排放。二是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体系,设立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质数据。三是完善管理机制。明确企业、第三方运营公司双方职责,避免出现“无人管、管不好”现象发生。四是强化技术指导。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场,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升运维人员专业水平。
(三)聚焦体制创新,以更优机制深化环境治理执法监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专题工作会议。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明确分工、细化职责,运用“四个体系”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二是部门联防联动。深化生态、水务、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之间要联动监管,担责尽责,同向发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严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持续完善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能力。三是严格部门执法。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持续强化涉水、涉危等环境违法案件的执法监管和打击力度。
(四) 聚焦宣传培训,以更“接地气”方式推动农户认识转化。一是使用传统媒介宣传。在村委会公告栏、村口墙壁张贴漫画海报、赶集日设置宣传摊位等,宣传引导农户正确处理农业生产废气物。二是借助新媒体宣传。在线上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短视频等渠道,向农户普及面源污染危害和科学种养知识,转变传统生产观念。三是对重点人群集中培训。对种养殖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进行培训,指导农户掌握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农业包装废弃物规范处置等实用技术,提升污染防治能力。四是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形成监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