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宪法之力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以宪法之光  照耀人民幸福安康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查(察)活动

五大连池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关于全市水产养殖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更新时间:2025-08-25

2025822日五大连池市第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市人大常委会:

为全面掌握我市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研究提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监督工作安排,视察组于7月上旬对我市水产养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水域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养殖业具有优越的自然禀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我市水产养殖业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产业格局初具规模全市共有养殖户262户(包括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家)。养殖品种日益丰富,在传统大宗淡水鱼类养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冷水鱼养殖,并成功引入和推广了池沼公鱼、小龙虾等特色品种。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形成了大水面生态养殖、水库商品鱼养殖和人工池塘养殖三种主要模式,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二)特色培育初见成效。成功开展池沼公鱼养殖,成为黑河市唯一的池沼公鱼养殖基地。积极探索小龙虾养殖,推广“企业+职工”模式的林蛙养殖,为产业多元化发展和拓宽增收渠道进行了有益尝试

(三)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执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保障消费者权益。近年来,国家及省级多次对水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结果均达标。积极推动品牌建设,通过参加农产品推介活动,宣传“矿泉鱼”特色优势,利用“我在龙江有亩田”品牌发展定制农业,有效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

(四)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在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市政府高度注重环境保护,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500万元实施山口湖保护相关工程,有效避免了山口湖水污染问题。建设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设施2处,可处理尾水230亩。积极争取省级优惠政策,支持养殖户基础设施改造、苗种繁育基地升级、冷水鱼养殖发展,发放相关补助补贴,提升养殖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视察组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水产养殖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制约着产业层次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增收乏力,市场竞争力薄弱。生产成本持续攀升,水产品价格涨幅有限,养殖利润被压缩,养殖户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养殖户仍沿用传统粗放式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技术应用普及率不高,养殖产量难以提升。渔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带动力不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合力,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产业链条短窄,精深加工严重滞后。水产品加工环节极为薄弱,精深加工企业基本空白,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效益难以充分释放。

(三)环保压力加大,尾水治理亟待加强。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覆盖面有限,大部分养殖尾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存在污染水环境的风险。

三、工作建议

为推动我市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绿色转型,更好发挥其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应、优化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视察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升技术水平与生产力,邀请专家开展病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养殖户赴先进地区学习交流,鼓励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强化组织化协同发展,大力推动渔业合作社建设,引导构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增强市场议价能力。

(二)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综合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预制菜、休闲食品、鱼糜制品、冷鲜分割品等,解决鲜活产品集中上市和附加值低的问题。积极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垂钓渔业,推动水产养殖业与旅游、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增值空间。

(三)严守生态红线,助力绿色养殖。加大投入建设养殖尾水集中处理设施,提高尾水处理覆盖率并确保排放达标。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环境友好型模式,提升养殖户环保意识和责任,将绿色生产纳入扶持政策。

(四)培育特色品牌,提升产业价值。深入挖掘我市水产品的品质特点和地域优势,讲好“矿泉水养好鱼”的故事,利用新媒体精准营销,强化品质认证。高质量举办冬捕、矿泉鱼美食节等营销活动,加大线上线下宣传推介力度。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水产品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升品质信誉和市场竞争力。